返回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0章 儒道修心,圣德参天地[1/2页]

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s.net/最新VIP章节免费阅读!

    夏先衍在这片充满历史气息与文化韵味的土地上,透过古老的遗迹、流传的故事以及世代传承的儒家思想脉络,真切地体悟到了人性光辉的闪耀。

    糟粕的是不是儒家文化,伪君子不是儒家文化的产物,儒家文化提倡的是真君子,至于“伪”,是人世欲望浮动的结果罢了。

    儒家文化的任务与目的儒家文化之教化目的,从来都是维护社会安定,让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是将人区分为三六九等。

    人与人在古代社会出现尊卑的情况,是社会大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儒家思想决定的。

    儒家文化自诞生起便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在时代的浪潮中,它不断汲取新的元素,与时俱进。

    从古代的封建王朝时期,儒家思想为社会秩序构建、道德规范确立发挥核心作用,到近现代,其积极入世、注重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等理念,又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被重新解读与发扬。

    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与观念,而是在教育、文化交流、社会和谐构建等多领域以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与现代价值观相互交融碰撞,持续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灵源之地所散发出来的儒家的文化精神也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周围的人民群众。

    儒道修心,圣德参天地。

    于斯时也,儒家文化焕新象,恰似春风拂尘,启悟人心之幽微,导正人性于善途。

    其将以包容之态、深邃之思、践履之实,迎对众生于心灵旷野的漫漫修行,使仁德之光辉映尘世,礼义之范润泽苍生,于时代浪潮中,重铸精神之脊梁。

    寻得归真返璞、向道慕贤的通途,为时代的精神家园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基石,且留馨德遗韵于岁月的长河,绵亘不绝,福泽后世。

    夏先衍满心憧憬地期待着,随着新时代时代的变迁与演进,每一个华夏子民都抓住机遇,踏上新时代的船。

    灵源的存在意义非凡,这不仅仅是一处神秘而强大的能量汇聚之所,更像是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力量。它宛如高悬于人们心头的一把标尺,时刻提醒着众人应当如何取舍、如何抉择。

    对于那些执意不愿做出改变的人来说,你可以不尝试改变,但这将意味着在华夏大地之上失去修行的先机。

    志同道合,对于灵源来说也是如此。

    当然觉醒灵觉最后终会是惠及全民的,但是现阶段,灵源优先选择的是拥抱华夏文明,拥抱华夏思想精神的人。

    同样地,以华夏文化为蓝本创作出来的修行功法亦是如此,也遵循着这样的原则和规律。

    夏先衍边走边思考着,不知不觉已经离开了孔庙灵源来到了另一处灵源——颜庙灵源。

    颜庙始建年代不详,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

    195

    年),汉高祖刘邦东巡经过鲁地,祭拜孔子时,曾用少牢祭祀颜子祠。

    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

    72

    年),汉明帝东巡途中到达鲁地,特地前往祭祀了颜子

    。

    元代泰定三年(1326

    年)八月,颜庙迁至陋巷故址进行新建工程

    。

    元代文宗至顺元年(1330

    年),颜子被封为兖国复圣公,颜庙因此又称为复圣庙,成为历代祭祀颜子的主要场所。

    颜庙现存规模为南北五进院落,全庙共有元、明、清建筑殿、堂、亭、库、门、坊等

    24

    座,159

    间。

    复圣门里有陋巷井,外围有八角露天方亭,井北有明代树立的

    “陋巷井”

    石碑,是为纪念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

    的俭朴品德而立。

    庙内现存金、元、明、清碑刻

    53

    幢

    ,其中有两块是元朝所立的

    “大元敕赐先师充国复圣公新庙碑”

    和

    “大元加封颜子父母制词碑”,均用古蒙古文与汉文对照刻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和好学精神着称于世,颜庙作为祭祀颜回的场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复圣殿是颜庙的正殿,供奉着颜回的塑像,始建于元朝,后经明代重修,殿前的石柱雕刻精美。

    从颜庙出来一行人又溜达至孔林。

    踏入孔林,仿佛踏入了一片宁静而深邃的历史幽境。古柏参天,其枝干扭曲盘旋,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悠长故事,墨绿的枝叶层层叠叠,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低吟,像是为长眠于此的先哲们吟唱着古老的赞歌。

    碑碣林立,或古朴厚重,或精致典雅,上面的字迹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透着往昔的庄重与威严,铭记着历代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尊崇与传承。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

    孔子逝世后,其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当时还是

    “墓而不坟”,即没有高土隆起。随着后世帝王对孔子的尊崇,孔林的规模不断扩大。

    自秦汉时期开始,陆续有孔氏后裔及官府对孔林进行修葺和扩建。汉代时,鲁相韩敕以官方名义对孔子墓进行了修治,并在墓前建造了神门等建筑。此后,唐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修,尤其是明清时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形成了如今的宏大规模。

    孔林内保存了大量的碑刻墓志,总数达

    4000

    余块,这些碑刻涵盖了从汉代到民国时期的各个历史阶段,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泰岱巍巍垂俎豆,秋阳皓皓照宫墙。堂虚似有弦歌响,桧老真看手泽长。

    夏先衍探查完成曲阜的灵源之地后,并没有离开济州而是去了南旺枢纽考古遗址灵源之地。在这里将为运河文化画一个句号。

    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济州市汶上县南旺镇府前大街,是为保护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而在原址建设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南旺分水枢纽是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采用汶上老人白英建议修建的工程。

    京杭大运河流经鲁西南的汶上县南旺地段时,因是制高点水浅难以通航,而汶上县北境的大汶河水源丰富,于是宋礼、白英在小汶河入运的“T”字形水口对岸砌石护堤,并建造鱼嘴,使得流水七分向北流,三分向南流,解决了大运河水脊处水源的问题,并建龙王庙于分水处,称为

    “分水龙王庙”

    。

    明永乐十三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南北方的物资得到了极大的交流,使得北方出现了临清、聊城等因水而兴的城市,而这也为明代政权迁都提供了条件。

    南旺分水枢纽是整个大运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工程之一,其科学性和技巧性可与华夏古代的灵渠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

    考古遗址在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丰富的文物,包括砖雕佛像

    1

    尊、明清铜钱

第200章 儒道修心,圣德参天地[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