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儒墨并兴,礼爱同彰[2/2页]
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s.net/最新VIP章节免费阅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修行者指引出一条由内而外、循序渐进的成长路径。
道家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的理念,则引领修行者探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墨家
“兼爱”“非攻”
的思想,启发修行者心怀天下苍生,摒弃争斗与暴力,以平等、博爱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个生命个体。
法家的思想则注重于规则与秩序的建立,为修行者提供了一种严谨务实、以法治世的智慧,教导修行者认识到规则与秩序在社会运行中的重要性。
夏先衍也明白了这些《人文经》中单独为这些先贤哲人单开一卷的用意。
从孟庙灵源之地出来,夏先衍的思绪还在孟子的思想世界中徘徊。微风轻轻拂过,他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荀子与孟子的纪念之地仅仅相隔约
200
里。这一发现让他不禁感叹,难道这仅仅是历史不经意间留下的巧合吗?
想来这是历史留给后来者的见证,道不辩不明,孟子与荀子思想通过不断的碰撞,一直照耀这个世界。
孟言性善启仁心之端,荀主性恶明礼义之化,圣学双峰并峙立,千秋道脉各流辉。
昔孟轲者,倡性善之说,以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此四端者,若善之萌芽,扩而充之,则可成圣贤之德,养浩然之气,行仁政而王天下,其旨在劝人内省诸己,发乎本心以成善道,故其论多及于义理之性,欲使民明于善性之贵,率性而循礼义。
荀况则主性恶之论,以人性本恶,生而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若无礼义之约束,必致纷争乱离。故力主劝学以化性起伪,明礼义以矫饰人性,制法度以绳墨群伦,使天下之人皆遵礼义法度,由是而致治世。其学侧重于外铄之教,欲借礼义之化育,使恶者变善,愚者成贤。
孟荀二子,虽性论殊途,然皆志于斯道,欲解民于倒悬,致天下于大同。
在邹城待了半天后,一行人到达了曲阜。
夏先衍带着众人先去了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灵源之地。
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坐落于曲阜孔庙孔府东北方向千米开外,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
一行人步入园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巍峨的古城墙遗址,那斑驳的城墙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屹立不倒,在默默诉说着三千多年来的沧桑变迁。
它们守护着这片曾经孕育了灿烂儒家文化的土地。城墙之下,绿草如茵,野花点缀其间,仿佛是大自然对这片古老土地的温柔抚慰。
夏先衍伫立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往昔的土地上,望着眼前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如今略显寂寥的景象,心中满是对岁月沧桑变迁的感慨。
历史的巨轮无情地驶过,曾经那车水马龙、宫室巍峨、商贾云集的都城盛景早已被时光的洪流所淹没,只余下残垣断壁、基址壕沟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当夏先衍闭上双眼,将心神沉浸于这片土地灵源之中时,奇妙的景象在他的脑海中徐徐展开。
他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亲眼目睹了这座都城曾经的磅礴气势。那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映入眼帘,飞檐斗拱在阳光的映照下闪耀着璀璨光芒,宫墙高耸,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庄重。
历史就是历史,画面之中空荡荡的只是一座城池,寂寥无声。
夏先衍的意识从灵源深处缓缓回归现实,眼前所见唯有那座在岁月侵蚀下尽显沧桑的鲁国故城。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
249
年),鲁亡于楚,历时
900
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城址略呈扁方形,面积约
10.45
平方公里,城墙周长约
米,至今地面仍残存有城垣
4000
余米和一些地台。分外城和内城
2
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内城居全城的中部偏北,平面近方形。
包括周代至汉代的城垣与城壕、城门遗址、大型建筑基址、道路与排水系统遗迹、手工业作坊址、居住址、墓地等。出土上千件重要器物,如鲁国大玉璧等。
城市布局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有关城市形制规定所建,体现了礼制秩序,是研究华夏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典型实例。
周公旦之子伯禽为鲁国始建国者,他率军协助周王室讨伐管蔡之乱和徐戎,稳定了周王室在东方的统治。周边曹、滕、薛、纪、杞等众多政权时常来朝觐鲁国国君,显示出鲁国在当时的宗主国地位。
鲁国是姬姓
“宗邦”,诸侯
“望国”,与周王朝存在密切的亲属关系,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鲁国在政治制度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如从
“亲亲”
原则选官到春秋中后期开始
“尚贤”
选官。
鲁国重视以礼治国,完整地保留了周礼文化传统,被称为
“周礼尽在鲁矣”。鲁国还发展出较完善的史官制度,产生了《春秋》《左传》等重要史学着作。
曲阜是孔子的故乡,鲁国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在此开创了儒家学派。
鲁国在周代诸侯国中具有特殊地位,其文化传统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99章 儒墨并兴,礼爱同彰[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