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叩问心关[1/2页]
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s.net/最新VIP章节免费阅读!
兰陵幽处圣儒隐,笔落经成桃李繁。
儒家先贤荀子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约公元前
313
年
公元前
238
年),名况,字卿,时人尊称为荀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在齐国稷下学宫学习和讲学,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荀子曾两度出任楚国兰陵令,年老辞官后蛰居兰陵着书立说,在兰陵收徒授业,培养了韩非、李斯、浮丘伯等众多弟子。
荀子于公元前
238
年左右在兰陵去世后葬于此地
。
荀子墓位于琅琊市兰陵县兰陵镇东南
1.5
公里处
。原墓东西长
10
米,南北宽
8
米,东西两端高
7
米,中间高
3
米
,上面遍布刺槐,为黄土堆积的坟丘
。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增广生几位员生首倡众人共同捐立
“补建荀子墓碑”
。光绪三十年(1904
年),山东巡抚周馥立
“楚兰陵令荀卿之墓”
碑
。
荀子墓的前方是荀子祠,祠内中间供奉荀子像
,还供奉韩非、李斯等人的牌位。
初临荀子墓,那一方静谧的冢丘在岁月的洗礼下略显沧桑,却依旧散发着庄严肃穆的气息。四周的翠柏苍松,宛如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位伟大先哲的安息之所。
夏先衍缓缓踱步,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那是荀子讲学授徒、传播思想的时代回响。
荀子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渊博的学识,在这方土地上启迪蒙昧,他所倡导的性恶论,并非对人性的悲观论断,而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警醒,提醒世人需以礼义法度来约束和规范自身。
荀子在这里走完了他的一生,也是在这里完成了他思想体系的整合与升华,并且得到了传承。
也见证了这一切的起始与流变,荀子的思想传承在韩非与李斯身上呈现出多元的走向。
荀子出生于邯郸,夏先衍在邯郸之行中感受到了,邯郸人对于荀子的纪念。今天邯郸市滏河北大街有一个街边小公园,名叫荀子公园,立有荀子的一尊塑像。
邯郸市邯山区北张庄镇民生路有一所荀子中学,里面也有一座荀子塑像,立在进校门的操场处,背后一面墙,刻着荀子的《劝学》。
荀子十五岁到壮年时期,主要在齐国稷下学宫学习和讲学,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夏先衍在稷下学宫遗址灵源之地感受到了关于荀子的记忆。
荀子中年游历秦国,到秦国进行政治考察,打破
“儒者不入秦”
的惯例。而夏先衍最开始的关于灵源的调查就是从秦地开始的。
夏先衍这一路所走过的灵源之地算是串联起了荀子一生的四个阶段。
《人文经》跟随夏先衍的脚步记载了荀子这位儒家先贤的一生,最后在兰陵缓缓落下了他思想的最后一笔。
夏先衍在荀子文化园灵源之地,他仿若真切地瞥见了荀子那伟岸而庄严的身影,那身影并非虚幻的臆想,而是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质感。
这身影竟与他曾在自己心神所去过的那座心之世界里邂逅的背影,渐渐重合。
第198章 叩问心关[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