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9章 符篆成阵[2/2页]

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s.net/最新VIP章节免费阅读!

    他已然触摸到了修行世界新的大门。紧接着,毛天泽、李武昌、万云鹤等人相继停止了对造化之气的摄取,开始专注于灵气的吸纳。

    夏先衍见状,立刻放出神识,对其他人吸收造化之气的情况进行了一番探查。他发现,众人吸收的速度已然开始减缓,表明这些人也即将完成对造化之气的吸收,即将觉醒灵觉。

    他开始有条不紊的吩咐历忱雨等人站好位置,五个人组成了一个以人作为阵基的五行聚灵阵。随着他们的就位,施展阵法口诀五行聚灵阵布置完成。

    五个人合力催动阵法,很快阵法运转起来,灵源之地的灵气,受到了召唤开始在阵法中汇聚。之所以需要聚灵阵,因为天亮了,原本在夜空中清晰可见的星官,此刻已然隐匿在明亮的天际之中。

    想要沟通星官,难度直线上升。晚上仅凭肉眼就能看到,并且确定星官的位置,如今却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才能勉强看到,而后还得对照星图,才能勉强感知到。这一番操作下来,不仅繁琐复杂,而且效率极低。

    夏先衍内心反复权衡,越想越觉得直接布置聚灵阵,才是当下为众人提供充足灵气、助力修行的上上之选。其实早在筹备帮助大家觉醒灵觉的阶段,他就把诸多可能出现的状况都考虑周全了,甚至提前备好了五行阵法,以防不时之需。

    他打算以符篆构建阵法,利用符篆来驱动阵法运转。可历忱雨她们几个却兴致勃勃地提出,想要尝试以自身作为阵基,亲自组成阵法。夏先衍听后,略作思索,觉得这对她们而言,不失为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便点头应允。

    李风禾的天灵属木,原本的五行阵法之中,由她作为五行之木阵基,而王言与石韫玉轮流作为五行之火阵基。

    她刚想走过去,夏先衍立刻传音过去,“风禾,这次就让他们锻炼锻炼吧,试着不依赖天灵属性去组成五行阵法。咱们本就五行俱全,这天灵属性并非是让大家过度依赖的,而是要借助擅长的天灵属性,切入规则之中,进而完善其他五行属性。”

    李风禾听完,她用力地点点头,轻声回应:“好,明白了,我以后也会多多注意其他属性的修行。”

    说完,她便转身走向石韫玉,悉心指导她,让她来替代自己在阵法中的位置。

    昨晚,整整一夜的时间,其他人都在修行,这五个人还在不断的练习阵法,经过不断的适应,石韫玉成功由五行之火阵基转变为五行之木阵基。

    说起这符篆成阵,其中还有着一段颇为曲折的渊源。

    起初,是风少君传授给夏先衍以物成阵的奇妙法门,这仿佛一颗种子,在夏先衍的脑海中种下了创新的灵感,让他一下子联想到了华夏符篆文化。

    夏先衍越想越觉得可行,便赶忙行动起来。他四处搜罗道教符篆的相关资料,试图从中探寻符篆的奥秘。

    不仅如此,他还不辞辛劳地去拜访请教那些擅长符篆的道士,虚心向他们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夏先衍倒也学会了画符篆,可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从道教所学的符篆,有着其自身的用途和局限,它们仅仅适用于道教的一些传统仪式或理念之中,大家的能力都有限,没办法将其融入到更为宏大的修行体系里,这让夏先衍陷入了短暂的困境。

    华夏守护之灵了解后直接接过担子,继续沿着夏先衍的思路创作起来。

    在后续的日子里,华夏守护之灵投入其中,不断地创作、改良、验证。从构思阵法的整体架构,到细化每一个符篆的功能与排列组合。华夏守护之灵对于规则之力的理解很是深刻,这就让他很快就解构了符篆的原理,并加以改进,成功找到了把符篆赋予灵力的办法,并成功把符篆其组成了阵法。

    最后就是夏先衍只提供了思路,而所有的创作与验证都是华夏守护之灵完成的。在华夏守护之灵的指导下,夏先衍也终于学会了给符篆赋灵,并利用符篆搭建阵法。

    符篆,作为道教中一种重要的法术与信仰载体,其起源和发展历史悠久且充满神秘色彩。符篆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巫觋之术,始见于东汉时期。

    符?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巫祝文化,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神灵充满敬畏,巫祝作为人与神沟通的媒介,通过特定的符号、咒语和仪式来祈求神灵的庇佑、祛除灾祸,这些符号可视为符?的雏形。

    战国时期,方士文化兴起,方士们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在其活动中开始使用一些具有神秘色彩的符号和图谶,被认为有通神、辟邪等功效,这为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谶纬之学盛行,大量的谶语和符图被创造出来,与政治、宗教等活动紧密结合,符?的形式和内容逐渐丰富。同时,道教的前身黄老道也开始借鉴和吸收这些符图,将其融入到自身的信仰和仪式中。

    东汉道教正式创立,符?成为道教重要的法术之一。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以符?为人治病、驱邪,传教四方,他所传的符?被称为

    “正一盟威符?”,被认为具有召神劾鬼、治病救灾等神奇功效,在民间广泛传播,符?也成为道教与民众沟通、传教的重要手段。

    魏晋南北朝道教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符?也随之演变。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记载了多种符?,强调符?在修仙、辟邪、治病等方面的作用,使符?的理论和应用更加系统。

    同时,上清派、灵宝派等道教流派兴起,各自发展出了独特的符?体系,如上清派的《大洞真经》等经文中包含了大量的符?,灵宝派则以传授灵宝五符等符?而闻名,符?的种类和功能更加多样化。

    隋唐道教受到统治者的推崇,符?发展达到鼎盛。许多道士以擅长符?之术而闻名,如王远知、潘师正等,他们与皇室关系密切,常为皇室举行祈福、禳灾等仪式,使用符?来祈求国家安宁、风调雨顺。

第219章 符篆成阵[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