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8章 星官体系的修行功法[2/2页]

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s.net/最新VIP章节免费阅读!

    夏先衍因为是从北斗星与北极星开始修行,所以他现在没办法修行,只能等修为上来后星图之中这些星宿所在的位置被点亮。

    对于那些主修天文的修行者而言,识海之中星图的点亮程度,更是成为了衡量其修为高低的直观标尺。从最初的寥寥数星,到逐渐繁星闪烁,每一次星图的点亮,都意味着他们对灵修世界的认知更加深刻,对天地灵气的掌控更加娴熟。

    相对应的修为也会更高。理论上来说最后基于星官体系的星图全部点亮,这些从星宿星官之中所创作的功法都可以无师自通。

    为了能更简便地对其予以区分,夏先衍特意将这四部功法统称为四象功法。

    此时此刻,夏先衍尚无途径去亲身验证这些功法所能带来的实际成效,但是透过对这四象功法的初步研读,他洞察到其中所蕴含的远不止于单纯的修行体系那么简单。

    在这些功法里,蕴含着诸多与修行相关的奥秘等待着被挖掘。

    夏先衍余光一扫看到华夏守护之灵前辈还在,心中一动,当即开口询问道:“前辈,依晚辈所见,这四象功法似乎还暗藏着一些其他玄机?”

    华夏守护之灵微微颔首,缓声道:“不错,就拿这东方苍龙七宿来说,若能将其星图尽数点亮,便可修成威力惊人的青龙法相。此外,若是能够集齐修炼角木蛟心经、亢金龙心经、氐土貉心经、房日兔心经、心月狐心经、尾火虎心经以及箕水豹心经这七种心经的七位修行者,他们相互配合之下,更是能够组成青龙七宿阵。至于其他星宿,亦是如此情形。”

    夏先衍拱手道谢,“多谢前辈赐教,我继续整理这些功法,您不着急离开吧!”

    华夏守护之灵笑着回应,“不着急,我等你处理完后再走。”

    得到肯定答复后的夏先衍如释重负,随即将有关二十八星宿的功法暂且搁置一旁,转而全身心投入到对其余各类修行功法的细致整理当中。

    接下来他开始结合华夏星官体系,继续整理从天书之中演化出来的修行功法。

    华夏星官体系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星辰的自然崇拜以及对天象与人事关系的探索,是古代华夏神话与天文学相结合的产物。

    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开始关注天空中的星辰,并赋予它们各种神话和象征意义,为星官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先秦时期时期已经有了对恒星的观测和初步划分。如《尚书?尧典》中的

    “四仲中星”,记载了二分二至时的中星观测,是确定季节和节气的重要依据,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星象与季节关系的认识

    。

    荆楚随州古墓出土的二十八宿文物等考古发现,也证明了在先秦时期,比较统一的二十八宿恒星划分模式已经出现,但当时的星象观测和划分体系还不够系统和完善。

    商朝巫咸,春秋战国时代,甘德、石申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体系。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较为完整的华夏星官体系得以建立。《史记》、《汉书》等史书详细记录了一些重要星官的名称和星数,其中《史记》中还有关于二十八宿及四象的完整记载。

    《史记·天官书》中记载91个。《汉书·天文志》中记载说:“经星常宿中外官凡一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

    张衡所着《灵宪》中云:“中外之官常名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两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

    三国时期吴国的太史令陈卓对先秦时期的甘氏、石氏、巫咸氏三家星官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汇总,编纂出了一个包含

    283

    个星官、1464

    颗恒星的全天星官系统,史称

    “陈卓定纪”。

    这一工作使得此前较为零散的星官知识得以整合,为后世星官体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后世历朝历代制作星表以及天文研究的主要参考依据.

    隋唐时期,丹元子依据陈卓所定星官布局创作了认星歌谣《步天歌》。《步天歌》一改既分三家星又分二十八宿的二元划分法,只按二十八宿划分星空,并明确划分了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同时充实了围在三垣内恒星的命名。

    它以七言有韵的形式介绍星官名称、星数和位置等,简明通俗,便于记忆,成为了天文学家初学天文时的必读之书,也使得三垣二十八宿分区法成为一种星官分布比较均匀、可分区认星的完整星官体系,并一直沿用到近代。

    自隋唐确立三垣二十八宿体系后,后世历代天文学家在观测和研究中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和补充。例如,在宋代,天文学家们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对星官的位置、星数等进行了更精确的测定和记录。

第208章 星官体系的修行功法[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