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法华心经[2/2页]
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s.net/最新VIP章节免费阅读!
郑和(1371年
1433年),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
从永乐三年(1405
年)至宣德八年(1433
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船队拥有众多的船只和庞大的随行人员,船只规模巨大,其中最大的宝船堪称当时的
“海上巨无霸”。
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人)、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
郑和的船队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面贯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所实行的是王道外交?。郑和每到一处,都会向当地的君主或首领宣读明朝皇帝的诏书,赠送大量的礼品,表达明朝希望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发展贸易的愿望。
郑和的船队将华夏的丝绸、瓷器、茶叶、造纸术、印刷术等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带到了沿途各国。
郑和船队在长期航海活动中,不断探索和总结航海经验,完善和发展了古代航海技术。他们综合运用罗盘导航、天文导航、物标导航、地文导航、标准行数等多种航海技术,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郑和船队绘制了《郑和航海图》,这是华夏历史上流传至今的一部最早的远洋航海用图。海图中记载了
530
多个地名,其中外域的地名有
300
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
16
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的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为后来的航海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郑和的七下西洋是华夏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对华夏和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夏先衍一行人穿过郑和广场,进入郑和墓史料陈列馆。仿明代建筑的风格便让人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五开间的建筑,静静诉说着历史的沉淀与庄重。
步入馆内,灯光柔和地打在展陈的文物和史料上,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郑和的传奇一生。
眼前的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以及详尽的文献资料,无不生动地展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那精致的航海图,详细地标注着船队的航行路线,让人仿佛能看到数百年前,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船队,乘风破浪,驶向遥远的异国他乡。
这里孕育而生的灵源记录下了郑和的一生。
感受着这里关于郑和的一切,夏先衍突然记起了在闽都感受到的郑和史迹陈列馆灵源,当时匆匆一瞥,却深深的印记在了识海之中。
一直在探查其他灵源,夏先衍一时间忘记了闽都的这座灵源,现在正好联系起来。
郑和下西洋期间多次驻扎在闽都长乐太平港。他不仅在这里祭祀妈祖,建造了数座“天妃行宫”,还亲自撰文并刊立《天妃灵应之记》碑。
《天妃灵应之记》碑高162厘米、宽78厘米、厚16厘米,全碑阴刻,碑额篆书“天妃灵应之记”,周边饰以祥云捧月(日)图案,碑身饰一周缠枝花卉纹。碑文楷书,清晰可读,凡1177字,语言精练。为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前命人所刻,因此也被称为“郑和碑”。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前一部分记载了郑和奉命率领船队不畏艰险、乘风破浪的远航历程,以及郑和等人修建长乐南山宫殿群的过程,并褒扬了天妃(妈祖)的神力。
后一部分主要记载郑和船队七次(疑应为前六次)奉使西洋的时间、地点、人员,和所到国家进行贸易及友好往来情况。
按照碑文记载,郑和下西洋旨在“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天妃灵应之记》碑载“大小凡三十余国”,郑和足迹遍及亚非,形成密布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网。
郑和船队一般以金陵港为启航点,通过长江,经刘家港入海航至太平港驻泊,再由长乐闽江入海。
郑和下西洋曾驻泊的国外港口,如占城、满剌加、苏门答剌、古里、忽鲁谟斯等,均是重要的贸易港。
在夏先衍来到这里后,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悄然运作,这两座原本各自独立的灵源,就如同两颗相互吸引的星辰,在冥冥之中隔空建立起了一种奇妙的联系。
第163章 法华心经[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