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1章 一捧瓷土 万千匠心[2/2页]

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s.net/最新VIP章节免费阅读!

    于是他没有进入八大山人纪念馆。只是在外面探查了一番这里灵源的气息。

    夏先衍错过了一场神奇的美景,八大山人纪念馆内朱耷的真迹仿佛活了过来。

    一幅幅画,一幅幅字,似乎成了一个独立的世界,如入画境。

    这种现象出现了很短的时间,肉眼的看不到的,只能通过神识的观察。这些出现异象的画都是朱耷的真迹,就好像它们在沟通一样。

    不单单是这里其他地方的灵源之地也开始有了变化,新一轮的机缘降临。

    夏先衍带着一行人调查完了古代孕育的灵源之地,然后又开始探查现代孕育而生的灵源。

    南昌是一座“英雄城”,八一起义在这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等红色遗址随处可见,国之重器055型导弹驱逐舰首舰被命名为“南昌舰”。

    这些还在不断扩张的灵源之地,让南昌城的灵气含量还在不断提升。相信用不了多久,南昌城的年轻人不用都挤在几处灵源之地,或者去九江借用庐山灵源之地了。

    夏先衍探查完最后一座革命遗址灵源之地,后准备离开这里。算了算时间,去一趟瓷都还来得及。

    于是夏先衍让战士开车赶往瓷都。

    景德镇,别名

    “瓷都”,赣省地级市,处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处,是浙赣皖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城市之一。

    景德镇,历史曾名昌南、浮梁等,景德元年(1004年),因生产的青白瓷质地优良,宋真宗便将自己的年号赐给了它,从此,“景德镇”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在数亿年的光景里,景德镇都浸没于一片汪洋之中,距今1亿至5亿年前,景德镇才逐渐从海中隆起,经历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岩体风化、蚀变,才形成了风化残积型高岭土和脉状高岭土矿床。

    同时,年均气温17.1℃,温差变化小,瓷器坯胎不易胀缩,年均日照时间长,坯胎不易受潮变形,易晾干,作为竹木之乡,马尾松是这里的优势种群,松脂丰厚,可为柴窑提供更强的火力,温度更是能达到1300℃,是瓷窑的理想燃料。

    最关键的,这里水系分布均匀,含沙量小,为瓷石粉碎、瓷土澄清、泥料淘洗、瓷胎制作、色釉调配等各环节的用水,提供了必备条件,同时,又让上游的瓷土、窑柴和木炭顺流而下,直抵景德镇,最后再历经纯手工七十二道工序成器。

    五行相加而生陶瓷,至此,陶瓷生产的全部条件齐备。

    “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的浪漫画卷徐徐展开……

    两小时后,众人到达了瓷都的第一座灵源之地,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自宋元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去官员,在这里设瓷局、置御窑,近千年的时间里,这里一直作为皇家御用瓷器的生产窑场。

    至康乾时期,制瓷业更是达到了历史高峰,顺治十一年将“御器厂”改称为“御窑厂”。

    景德镇的窑炉历经了龙窑、马蹄窑、葫芦窑、蛋形窑的发展,其中明末清初的“蛋形窑”尤为出彩,也最特别。

    御窑厂历来是景德镇的陶艺精英和能工巧匠荟萃之地,虽然专为皇帝烧制瓷器,但是客观上为华夏民族创造了大量瓷文化的奇珍异宝。

    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第一所官窑——浮梁瓷局,专为元皇室烧造御用瓷器,这便是御窑厂的萌芽。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在原浮梁瓷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窑厂,世称“洪武官窑”。从明1369年至清1911年,御窑厂共为27个皇帝烧制瓷器,世界各大博物馆珍藏的明清时代瓷器多数出自景德镇御窑厂。

    夏先衍漫步在瓷都的大街小巷,每一步都仿佛踩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上。他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所散发出的瓷器文化,那是一种源自千百年文化所累积的韵味,深深地烙印在了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灵魂之中。

    此时,识海之中的《人文经》似乎也感受到了瓷都灵源的气息,书页悄然翻动,无声地记录下关于瓷都灵源气息。

    这些气息如同涓涓细流般汇聚在一起不断完善着关于陶瓷的文化,也使得《法华心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华夏守护之灵也从识海深处现身。他静静地凝视着《人文经》,宛如一位守护者,默默关注着它的变化。随着《人文经》的不断更新,守护之灵感到一丝担忧,生怕夏先衍的识海无法承受不断更新的《人文经》。

    于是,他开始施展神通,不断加固识海中这一方小小的空间,以确保夏先衍能够安全地承载这部人书。

    夏先衍从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逛到了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这里是瓷器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窑始建于五代,在宋、元、明、清后不断发展壮大。

    历代古窑展示区内有古代制瓷作坊、世界上最古老制瓷生产作业线、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风火仙师庙、瓷行等景点,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以及传统名瓷精品。

    夏先衍带着众人在古窑民俗博览区这一灵源之地稍作观察后便出来了,接着前往景德镇华夏陶瓷博物馆这一灵源之地。

    景德镇因瓷而生,因瓷而名年,景德镇陶瓷馆开始对外开放。至2005年,新馆落成于昌南湖畔,定名景德镇华夏陶瓷博物馆。

    这座华夏首家陶瓷专题博物馆,将“光致茂美”的瓷之华章徐徐铺陈——馆藏5万余件,陶瓷文物占比94%以上,立足景德镇,彰显千年瓷都风采;基本陈列“瓷业高峰是此都”,完整呈现出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

    一件瓷器,沉淀千年华夏历史;一座博物馆,凝聚勤劳创新精神……

第161章 一捧瓷土 万千匠心[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