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8章 只缘身在此山中[1/2页]

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s.net/最新VIP章节免费阅读!

    返回长江继续向下游进发,夏先衍坐在船头时不时的向着两岸丢出一缕神识,探查周围灵源的情况。

    一路上,江水奔腾不息,江风吹拂着脸庞,带来一丝寒意。

    船行至富池镇时,夏先衍注意到前方有一处异样的气息,于是让船速放慢。在距离长江不到两公里的地方,他的神识捕捉到了一座特殊的灵源之地。

    这处灵源之地位于一个宁静的小镇之中,距离长江不到两公里,周围环绕着青山绿水,景色宜人。夏先衍仔细探查后发现,这座灵源之地竟然与一位历史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座公园是以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甘宁命名的,这里有甘宁的陵墓。

    虽然这里的灵源不是因为他一个人孕育而生,但能够以甘宁的名字命名这里,就说明了这里一直流传着关于甘宁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甘宁(?—215

    年或

    220

    年,存疑),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是三国时期孙吴的名将,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他勇猛善战,忠诚于孙权,为东吴立下赫赫战功。

    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与蜀军作战,不幸阵亡。百姓感其惠爱如泽恩,厚葬于富池东南昌2华里军山北麓。后来甘宁墓被毁年,富池镇政府兴建甘宁公园,并将甘宁墓迁至园内,其气势不减原墓之恢弘。

    这里不仅有甘宁墓,还有陆游漂泊到此处写下一篇杂文,《祭富池神文》。

    甘宁公园还有三圣殿与土地庙,正是这些文化的存在孕育出了灵源,形成的灵源之地产生的灵气通过富水融入了长江灵脉。

    夏先衍望着远处的与甘宁有关的灵源,心中越发坚定地认为,这样的灵源之地日后必定会有着巨大的用途。

    接下来让御灵部把这种因为历史人物孕育而生的灵源全部记录在册,并对灵源之地的文化做一个详细的汇总。

    到达九江的时候,白天也将要结束了,夏先衍一行人在九江上岸,而船将继续前行,在湖口进入潘阳湖,然后到庐山的码头等着夏先衍。

    夏先衍则是带着众人去了九江市周敦颐纪念馆,这里就是一个人的文化孕育出了灵源。

    九江市周敦颐纪念馆也就是濂溪墓的所在地,是纪念北宋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的地方。

    这里因为周敦颐文化孕育出了灵源,然后围绕着纪念馆形成了灵源之地。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周敦颐曾在庐山北麓建濂溪书堂,并在这里写下了妇孺皆知的《爱莲说年去世后,后人遵其遗言,将他与母亲郑太夫人和夫人同葬于庐山脚下。

    至明清时,墓葬规划已相当庞大,为“江洲八景”之一。后因战乱等缘由,墓区遭到严重破坏年,濂溪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修整,当前现已建成了牌楼、门楼、濂溪祠、爱莲池等景点。

    从周敦颐灵源之地出来后,夏先衍又带着众人去了陶渊明纪念馆灵源之地,这是由陶渊明文化孕育而生的灵源。

    陶渊明纪念馆,位于赣省九江市柴桑区沙河街东北隅,为纪念东晋诗人陶渊明而建立。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馆址原是陶靖节(渊明)祠。该祠江南民居风格,1982年按原貌迁建于今址,祠内原有塑像、匾额、楹联、石刻得到了全面修复。修复后的陶渊明纪念馆分为陶公墓、陶靖节祠、归来亭等景点。

    晚上众人就在九江进行休整,因为明天他们将要横穿整个庐山。

    当晚研究出来路线后历忱雨交给了军区,明天将有一个车队带着他们横穿庐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被誉为“人文圣山”,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

    其历史可追溯到

    4000

    年前,传说大禹曾到过庐山一带,汉阳峰上的

    “禹王崖”

    据说因大禹登临而得名。

    最早关于庐山名称的文字记载出现于《尚书·禹贡》中:“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其中,“敷浅原”就是庐山别名。

    《禹贡》之后的《山海经》又称庐山为“天子都”“天子鄣”“南鄣山”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浮江下”,曾登过庐山紫霄峰。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浮江,且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曾登庐山上霄峰。

    公元前

    126

    年,西汉司马迁登庐山,将此山记入《史记?河渠书》,这是

    “庐山”

    一词的首次出处。

    在行政归属上,庐山历代沿革复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庐山属九江郡。随后其归属在淮南国、庐江国、豫章郡等之间多次变更。

    三国时吴国孙权曾将柴桑县划归武昌郡,使庐山一度属荆州管辖。晋惠帝元康元年,庐山随武昌郡隶属江州寻阳郡柴桑县,这一归属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

    宋朝初年,星子镇升格为县,庐山开始为两府两县所分治。

    庐山的历史文化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辉煌。那时九江地区星光熠熠,众多名人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如东吴孙策曾屯兵于此,大破庐江太守刘勋;孙权派周瑜操练水军于鄱阳湖、鞋山等处,而后周瑜在庐山脚下、鄱湖之滨搭起点将台,阅兵点将,出鄱阳湖联合蜀军,会战曹操,赤壁一战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此外,约公元

第158章 只缘身在此山中[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