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7章 重返蜀地,岷江灵脉[2/2页]

记住本站地址:【七/>看小说】https://m.7kanxs.net/最新VIP章节免费阅读!

    “三分水,二分竹”

    的特色,被两公里之外的夏先衍看的清清楚楚。

    夏先衍通过神识感知到了这座灵源之地所蕴含的文化,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文化精神孕育出了一座大型灵源之地。

    苏洵被称为“?老泉”,苏轼被称为“?东坡”,苏辙被称为“?颍滨”。他们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文学造诣极深,各具特色。?

    苏洵的文学创作成就主要是散文,文章大部分是议论文,往往直接针对北宋社会的现实而作。其散文以气势胜,具有荀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辩之风,观点明确,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谨严,妙喻连篇,呈现出雄奇高古的风格。

    苏洵是一个“得史迁笔”的史学家、主张“有为而作”的文论家、“精深有味,语不徒发”的诗人、“博辩宏伟”的散文家和培养出苏轼兄弟的教育家,更是一个具有离经叛道倾向的思想家、力主革新的政论家、“本好言兵”的军事理论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化内涵深厚而多元。

    苏轼的诗词,尽显豪迈奔放与婉约细腻的完美融合。他既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的磅礴气势,展现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索和豁达胸怀;又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的深情款款。

    他以诗词为笔,描绘自然之美,如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将西湖的神韵刻画得入木三分;又抒发人生感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着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

    在文学创作上,苏轼主张

    “有为而作”,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他的散文纵横捭阖,如《赤壁赋》等,既有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又有优美的文学意境。他以其独特的文风,打破了传统的文学束缚,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苏轼的人生态度更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他一生历经坎坷,多次被贬,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在困境中,他能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生活的磨难;又能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困苦之地寻找生活的乐趣。

    苏轼还是一位美食家,他发明的东坡肉等美食,不仅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更成为了华夏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他以美食为媒介,传递着对生活的品味和追求。

    苏轼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他的诗词、散文、人生态度和美食文化,共同构成了一座璀璨的文化宝库,对华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兄长苏轼的豪放不羁相比,苏辙的文化内涵更加内敛和深沉。?

    苏辙的文风和文学观点可以总结为:文风平淡而有灵秀之气,擅长通过叙事和议论来表达深刻的见解,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着称,擅长政论和史论。

    苏辙的文学成就亦颇为卓越。他的散文以议论为主,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既继承了父亲苏洵的古文传统,又吸收了兄长苏轼的创新精神,形成了独特风格。

    苏辙在政治上也曾担任过多个重要官职,注重民生和教育,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理念,对华夏古代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离开眉山之后,夏先衍一行人一路南下,他感知到沿途岷江流域的小灵源也不断为岷江灵脉输入灵气。

    到达乐山后,确定了这里确实有两座大的灵源之地,其中之一就是江边的乐山大佛灵源之地,另一个则是四十公里之外的峨眉山灵源之地。

    进入乐山后船速度开始慢了下来,江水悠悠,带着岁月的低语,轻轻拍打着船舷,一侧的山峦起伏,青山如黛,远看云雾缭绕,近看翠影摇曳。

第137章 重返蜀地,岷江灵脉[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